工程學-學所長林超工程模型心得整理筆記(四)

文章目錄

工程學

工程學是個非常龐雜的學科,今天我們只會涉及到一些比較皮毛的東西、粗淺的原理,但是我覺得它可以用來解決一些生活中重要的問題。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遇到大多數(shù)的事情,都是知而不行。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所以我們常說知易行難,其實這里面是因為我們還有一些東西是應該知道的卻不知道,這里面可能就包含了一些工程學的基本原理。

如果說:藝術的核心是表達,科學的核心是發(fā)現(xiàn),工程的核心就是實現(xiàn)。工程學其實是一個很廣義的概括,它的細分學科非常多,
比如有生物工程、農業(yè)工程、醫(yī)藥工程、化學工程、分子工程、土木工程、電子工程、工業(yè)工程、森林工程等很多個領域。
所以今天我們不可能深入到每一個專業(yè)都講一遍。

這節(jié)課的策略,是提煉它們共通的一些重要方法論。我相信掌握這些方法論,是能夠對我們的生活起到非常棒的指導作用。
這些方法論一共五點——行勝于言、分解結構、量化、列清單和取舍。

1.行勝于言
兩種思維
工程師思維(形勝于言)
我發(fā)現(xiàn)我認識的典型工程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行勝于言,行勝于斷。

什么是行勝于斷?
他們通常不太喜歡給一個事情的大方向做判斷,更希望接手了一個東西就開始做,而且他們更享受的是精確的完成,而不是模糊的待定。
當遇到一個問題,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不是去溝通求助,而是自己鉆研,看怎么動手解決,能動手就不動口。

你會發(fā)現(xiàn)工程思維,通常是在那個不確定性的坐標軸里面,更加傾向于去抓住了一些確定性更高的東西,而不喜歡跟那些不確定性高的東西打交道。
比如判斷未來的大趨勢;通過概率測算打贏德州撲克;賭一只股票能不能大漲,這方面的東西他們不喜歡干;
他們喜歡干一件事情就有一件事情的回報,這種行為特征有點像搬磚。

投資人思維
這方面,投資人思維就幾乎是完全相反的,他們通常喜歡把自己置身一個不確定性很高的環(huán)境里面,去做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情。
這種思維可以稱之為風口思維——他們不是拿到一個東西馬上就開始干,而是要花很多的時間找到一個大方向,等到對的時機、對的標的出現(xiàn),再一次性投入。
這個思維的模式有點像沖浪,它和登山就有重要的差別,
浪需要等,但是山永遠在哪里。

搬磚思維——對戰(zhàn)術上正確的重視遠勝于對戰(zhàn)略上正確的重視。
他們相信,事情是由量變逐漸積累成質變。

風口思維——對戰(zhàn)略上正確的重視遠勝于對戰(zhàn)術上正確的重視。
他們相信不是每件事情都會產生質變,所以尋找那些能發(fā)生質變的地方,比積累量變更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信奉搬磚思維的人,其實更加容易把日子過好,因為他們一直在沉迷于交付產出,而能夠產出,其實就是1。
如果沒有1,即便是你找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方向,后面帶了很多個0,其結果也還是0。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萬物皆從搬磚起。耐心搬磚的能力,是每一個現(xiàn)代人都應該習得的能力。

不過,我們內心深處對搬磚最抵觸的地方還是它的枯燥性。很多人其實都很好奇,你說那些
能長期堅持枯燥搬磚生活的人,他們的快感到底在哪里?

這里我要跨界到生物學來解釋這個問題。
人類快樂通常是因為分泌三種神經遞質時產生的快感,分別是多巴胺、內啡肽和血清素,這三種神經遞質在生理學課會詳細講解。

快樂的兩種類型(多巴胺型、內啡肽型)
我們先對比一下多巴胺型快樂和內啡肽型快樂。

內啡肽型快樂
簡單來說,多巴胺型快樂是先甜后苦,也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快樂類型。
內啡肽型快樂是先苦后甜,它相對小眾。而枯燥的搬磚得到的快感,恰恰是那種比較小眾的內啡肽型快感。
比如像肝游戲(種菜、釣魚),一直重復但是不斷積累
內啡肽是在身體和精神遭受痛苦之后,身體分泌的一種多肽化合物。它的作用是鎮(zhèn)定和平靜。
相比多巴胺,內啡肽可以持續(xù)的時間更長更持久。而且,除了鎮(zhèn)痛和調節(jié)情緒之外,它還能夠促進身體的內分泌系統(tǒng)和增強免疫力。
它是我們身體在長時間的進化過程中,產生了有利于提高人類生存幾率的一種機制。

你想想,在遠古時代,人類很可能需要長途奔跑去追逐獵物,而這種追逐通常未必會有收獲。
如果我們要再吃到獵物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快樂,那么很多人類可能就根本沒有辦法堅持到那一刻。
因為這個過程可能是非常漫長和痛苦,所以身體演化出了一種獎勵機制,讓你即便一無所獲,但是只要經歷了長時間的奔跑,仍然可以感覺到平靜和愉悅。

所以通常我們在器械運動、長跑,或者完成一項工作和學習任務時,都會分泌內啡肽,這里面尤其是長跑的刺激最為明顯。
這樣你也能夠理解,為什么這么多人會對長跑上癮。

還有一種情況,大聲喊叫或唱歌后,同樣會分泌內啡肽,它也會排解壓力。
所以你看從這個角度,那些麥霸也很好理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信奉搬磚生活的人,其實也就形成了一種對完成任務上癮的生活循環(huán)。
因為每次搬完一塊磚,身體就會分泌內啡肽,所以久而久之,內啡肽也是可以上癮。

而我們之所以難以理解這種快樂,是因為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見的多巴胺型快樂其實是相反的。

多巴胺型快樂
多巴胺,它會正向調節(jié)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所以多巴胺型快樂會讓人更興奮,血管擴張、心跳加速。
不過,通常這種快樂持續(xù)的時間不會太長,多巴胺消散時,人便會感覺到相對的失落和壓抑,所以會不自覺想要去尋找下一次類似的刺激。
比如吃了還想吃,王者打了還想打,筆記整理了一篇還想再整理一篇~
但是相對于內啡肽,多巴胺對人體的快感刺激是更明顯的,感受更強烈。
所以通常享樂型快樂大多都是多巴胺型,比如刷抖音、吃甜品、談戀愛、抽煙、喝酒、購物、打游戲、刷劇、逛夜店等等。

多巴胺型快樂之所以是人類快樂的主流,其實符合經濟學、熱力學、概率學、社會學等一大堆學科的理論。
如果說回上面遠古時代的例子,它就是在人類捕獲到獵物、烹飪進食之后能產生的那種快樂。

在物質貧乏的時代,其實多巴胺型快樂和內啡肽型快樂之間配合非常好,因為人類并不經常能夠找到好的食物,
所以即便是對多巴胺型快樂上癮,如果要滿足這種快樂,也要等很長時間;

而與之相對的內啡肽型快樂反而更易得,所以就會形成了一連串的內啡肽型快樂,會帶來一次多巴胺型大快樂的良性循環(huán)。
人生的小高潮與大高潮
但是問題到了現(xiàn)代社會,物質條件更加充裕,我們想要得到多巴胺型快樂就變得極度容易,這就會徹底打破原始循環(huán)。
由于大的刺激唾手可得,就使得普通人根本無法抵御進入多巴胺型快樂的循環(huán)。

長期沉迷多巴胺型快樂而忽視內啡肽的后果:
我們的免疫力和身體自我修復能力會開始下降,從而有可能進入長期亞健康狀態(tài)。
而這又會進一步促使我們更加容易進入憤怒和抑郁的情緒,而去尋求更多的多巴胺型快樂來緩解壓力。

所以了解了這兩種快樂的道理,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健康愉悅生活的真正公式。

健康愉悅生活公式
日常工作通過搬磚獲得內啡肽型快樂,而達到了成果就可以允許自己激發(fā)一些多巴胺型快樂來獎勵自己。
比如當你完成一個任務時,可以適當?shù)胤趴找幌?,享受那種身體分泌的內啡肽帶來的平靜感;
而當你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目標時,你可以給自己一個真正的獎勵。
比如你可以好好吃一頓/打一天的游戲/刷一天的劇,反正給自己一點點時間徹底放松,但是不完成目標就不能得到這個獎勵,必須忍著。
這個過程就非常類似遠古人類的快感模式。
(這種階段性放松模式,有待觀察,未必正確)

工程分解結構

工程學另外一個重要的思想:工程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分解這個技能可以說是工程學的精髓所在,就是工程師喜歡把任何復雜的事情都拆分成易于操作的簡單模塊,然后一個一個搞定。

工程師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承受不了的成本。
這個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觀念,
再難的問題理論上只要把它拆分拆分再拆分,分解到我們輕而易舉就能夠上手動手的那個動作,然后就這么一做,實際上就能夠實現(xiàn)從想到做的切換了。

工程分解舉例
例一 收拾房間

比如叫你收拾一個8萬年都沒收拾過的、亂成一鍋粥的房子,千頭萬緒不知道從哪里入手。
此時工程分解結構的邏輯就會告訴你,可以從低頭撿起手邊的第1片垃圾開始入手。

例二 造火箭
假設讓你去造一艘火箭,這個問題夠工程學,想想都覺得很難了,比登天還難(造火箭就是讓你去登天)。
一部分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第一個念頭就是,“哇靠,這太難了,根本無從入手”,所以他會傾向于直接放棄。

我們看看掌握了工程學思維的人應該怎么思考這個問題。
火箭盡管無比復雜,但它也是由 N 個部分構成的,
只要先找到第一個部分,把它搞定,
再找到第二個部分,把它搞定,
再找到下一個……
以此類推,假設給你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你總能夠拼湊出一個火箭,至于這個火箭能不能飛,是另外一回事,但至少我們把它搞定了。

所以,只要給你無限多的資源和無限的時間,任何一個人慢慢地一塊一塊地搞,理論上來講,他都是有可能造出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復雜的機器的。
問題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時間有限、資源有限,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工程分解結構,包含幾個重要的部分。
第一步,我們要看全局。
首先,一艘火箭到底長什么樣,我們得知道,我們需要對全局有一個整體的分析,可能把它分成1,2,3,4,5……15這么多的部分。
實際上這張圖簡化一共列了 15 個部分,火箭肯定不止有這么多的部分,我們粗略的規(guī)劃一下,假設它就只有 15 個部分。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些部分里面,找到我們能入手的部分。
所以第二步就是找聚焦,我們要先聚焦其中的一個部分。
例如,假設我們先聚焦第 15 個部分——助推器發(fā)動機。

聚焦能力

一旦我們聚焦了局部,其他的 99% 還沒有完成的事情,在我們大腦里面,就應該立即消失。
這種能力就叫做專注聚焦的能力。這項能力可以說是工程分解結構的孿生能力。
如果沒有分解,就無從聚焦,但如果沒有聚焦,分解了也沒有意義。

關于聚焦的價值,已經有很多牛人說過,
在投資圈里面有個傳說,說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第一次見面時,比爾蓋茨的爸爸就問了兩個人一個問題——
人生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
然后兩個人居然都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個答案——Focus(聚焦)
這個傳言從哪里來的無從考證,但這兩個人的確在專注這件事情上,是做得非常好的。

喬丹(Michael Jordan),有一句流傳非常廣的名言:
Focus like a laser, not a flash light.
要像激光一樣專注,而不是像手電筒一樣。

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手電筒它隨著距離的推移,就會越來越分散,很難具有很強的殺傷力;
但激光卻可以因為聚焦而傳播很長的距離,而且無比的強大。

培養(yǎng)聚焦能力
我們進一步要思考的問題就是,
如何培養(yǎng)像激光一樣的專注力呢?
我們大腦神經元里面有一種叫做髓鞘的物質,這方面的內容,我們會在腦科學課里面詳細講解,總之聚焦能力就是工程分解結構的精髓所在。

髓鞘

不管萬里長城有多長,其實都是由一塊一塊的磚壘起來的。
無論任何時候,你面對的都不是一座長城,而是眼前的這塊磚;
你要造的不是一個大的火箭,而永遠是它的某一個零件。

全局-聚焦
下面我們再繼續(xù)深入一下。
當我們聚焦到發(fā)動機時,就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也可以繼續(xù)分解下去,所以我們可以重復上面兩個步驟:
第一步看全局,第二步分解并且聚焦,不斷重復。

比如發(fā)動機的全局是什么?

在這個全局里面,我們找到了一個局部,比如點火裝飾,進行再分解。
按照這個思考過程,其實可以無限分解下去,直到找到可以上手去干的那個部分。
其實你看工程分解結構就這么簡單,分解分解再分解,直到找到抓手把它抓住,一旦動手那一瞬間,你就從“想/知”,切換到了“做”。

所謂萬事開頭難,其實從整體來看,一個事情不管有多難,最大的挑戰(zhàn)都是最開始時,
比如你要寫一篇論文,做一個計劃書,或者動手整理自己的簡歷。

至于怎么從“想”切換到“做”這個狀態(tài),腦科學里面有非常清晰的解釋,其原理簡單來說,
你從激活一個腦區(qū),要跨越到激活另外一個腦區(qū),而要激活另外一個腦區(qū)時,通常都是從激活腦區(qū)最邊緣的神經元開始,逐層深入,最后達到喚醒整個新腦區(qū)的效果。
這就是狀態(tài)切換的基本的邏輯。

找抓手爬梯子
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里面,如何從想到做也有些成熟方法論,行業(yè)黑話叫做找抓手爬梯子。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道德經》
這兩句話的含義非常相似。具體來說,我們可以畫一個比較形象的圖。

找抓手爬梯子和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其實都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
第一個部分就是讓你先做容易上手的、看得見抓得住的東西。也就是抓手和作于易;
第二個部分是讓你不斷向上,去抓下一個抓手,以達到不斷攀爬的目的。也就是難事和梯子。
所以工程分解結構真正的含義是讓我們既見樹木,也見森林。

從知到行五階段
接下來我們再細化一點,可以從知到行這個過程分成5個階段來執(zhí)行。

1.設定大目標,看全局
這個部分我們關鍵要看的是可能性。
上面是火箭的例子,這里再舉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假如我要讓你
掌握一門從來沒有掌握過的學科知識,你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一步其實就是要找到這門學科里面最權威的經典入門教程,然后讀目錄、建框架。

如何讀目錄呢?
分兩步走,
1.【理清概念】抓住哪些完全看不懂的概念,一個一個查它們到底是什么意思。
2.【理清聯(lián)系】通過搞懂概念,進一步搞明白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

比如以腦科學為例,假如你看到前額葉皮質、邊緣系統(tǒng)、杏仁體這些概念,
除了搞懂它們各自扮演什么功能之外,關鍵還要知道在大腦里面,這些模塊它各自長在什么位置,誰在上面,誰是誰的子集。
尋找聯(lián)系時,往往需要反復推敲。所以看全局這件事情,有時比我們想象要花更多的時間。

2.分解
大概要分幾步達到大目標?

3.再分解
一個月要做什么?

★4.todo list
一周內要做什么?

★5.時間表
比如一天內能做什么事情。

層層分解下去,分解到最后可能是分解到接下來幾個小時要做什么事情,此時其實你就無限接近執(zhí)行了。

這么多年來,我發(fā)現(xiàn)打過交道的人其實就分成兩類:
第一類是想的比較多,做的比較少,這類人更喜歡去看全局,但總是不能夠跨過這個分解的步驟。
第二類是做的比較多,想的比較少,他們很擅長分解,但是有時埋頭苦干,從來不抬頭看天。
所以真正知行合一,要把這兩種能力結合在一起。

今天講的工程學原理,所以我們更加聚焦分解這件事情。
在分解的過程中,還需要用到另外一個武器——量化。

量化

Quantification
關鍵在于應該計算什么,而不是執(zhí)著于計算結果
量化這個詞看起來很高大上,實際上它非常的簡單,任何讀過中學的人都能夠掌握量化思維,只要懂得加減乘除,就可以運用量化這個工具。
面試題
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能夠熟練使用量化思維,通常用來區(qū)分一個人他是不是高手的標準。
比如類似高盛、摩根這樣的大投行,或者微軟、谷歌、字節(jié)跳動、美團這樣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它們的面試題里面經常會有類似的問題:
萬里長城有多重?
塞滿房間需要多少個網(wǎng)球?
上海有多少家健身房?
北京有多少個下水道井蓋?
如何知道開一家奶茶店是否掙錢?
……
這些問題的本質,并不是真正讓你去算萬里長城有多重,或者井蓋有多少個,而是考察你能不能夠有條理地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量化模型思考。
這個事情聽起來很抽象很難,實際上是因為大家都沒有掌握其中的竅門。

如何對一個東西進行量化思考?
如果你去讀一些市面上的面試題寶典,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分析,比如教你怎么一步步算,一篇篇長篇大論的東西。
實際上,這些具體的計算過程都不重要,這里我直接給大家一個萬能鑰匙。

面試時遇到類似的問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急去回答,而是開始進行工程分解結構。
任何一個復雜問題,我們都可以進行無限的拆分。

在這個分解的過程中,我們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們分解的目的是什么呢?
——找到我們最容易把握的那些抓手,抓住它爬梯子。
所以我們就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
比如算房間里面能裝多少個網(wǎng)球,首先我們假設房間長寬高是多少,因為這是我們最容易想到的變量。

比如要你去算萬里長城有多重,首先不要想多難算,而是我們首先知道萬里長城的一個變量是什么?
是長度。我先假設它有 1000 公里或者 2000 公里,具體答案無所謂。
tip:長城真實長度2萬多千米(具體答案無所謂)
因為首先假設一個我馬上能想到的變量,這就是一切工程分解結構的起點。
延伸:關于人的成長,你能首先想到哪些變量呢?

假設完之后干什么呢?
推演剩下變量(Elaborate),推演的過程往往需要寫下來、畫出來、說出來
所以把一個變量變成一個場景,或者一個故事,隨著線索找到更多的變量,就是我們解題的好方法。

判斷奶茶店是否賺錢
假設現(xiàn)在要讓你去推測開一家奶茶店是否賺錢,我們就可以用三步走的方法,逐漸把這個模型建出來。
1.找到最容易想到的變量。
2.通過敘事的方法,找到更多的變量(寫下來、畫出來、說出來)。
3.運用簡單的四則運算,對他們進行計算。

我們來更詳細看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步,找到最容易想到的變量。
比如你馬上可以想到開奶茶店哪些變量?
成本,奶茶店肯定得有房租、請員工,每天經營還要付水電費;
收益,至少一杯奶茶要賣多少錢。
房租、人工、水電、售價這四個變量肯定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要寫下來、畫出來、說出來,
從這些簡單的變量作為抓手,去思考開奶茶店的全過程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第二步,通過敘事的方法,找到更多的變量(寫下來、畫出來、說出來)。
比如,我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想,付房租之前至少你得有一個店的品牌,這個品牌可能是自己設計的,也可能是加盟的。
假設你是加盟的,還得找一個奶茶加盟品牌,所以在付房租之前,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叫加盟費。
假設加盟完了,付了房租是不是還得要裝修;
付房租裝修之前,你再找到房子時,上一家租客轉手給你,可能需要轉手費。
房租裝修全部搞完,下一步就要開工了,要請員工,你會發(fā)現(xiàn)你員工要把一杯奶茶做出來,還要買設備;
買了設備,有了員工,付了水電,接下來還有日常運營,因為奶茶是個消耗品,所以還可能需要用到原料。
然后奶茶店要銷售,除了有客單價,還有日銷量這個變量。

通過講故事這樣的推演過程,你就可以逐漸找到更多的變量。

第三步,運用簡單的四則運算,對他們進行計算。
這些變量里面還有一些倍數(shù)關系,比如員工可能不止一個,設備可能不止一臺。
你看所有這些都是加減乘除這么簡單的東西。
而當你把這些加減乘除全部用上,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構建一個數(shù)學模型了。

上面這種估算方法,實際上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
比如這里面提到成本效益二分法,其實是一種非常實用的量化評估方法,世間萬物都可以用成本效益二分法去套用的。
還有一個類似的思考方法——投入產出二分法,也叫投入產出比,簡稱 ROI ,這也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分析框架,具體我們在商業(yè)思維課會講到。

總而言之,建立一個估算模型過程,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得多。

學會工程分解結構和量化之后,我們首先要建立一種心理上的認知——不可怕。
建數(shù)學模型和對一件事情進行分解,這個事情不可怕,不需要是理科生,不需要學高等數(shù)學,就可以去做數(shù)學模型。

每一個只要讀過中學的同學,都有能力對世間萬物進行簡單的數(shù)學建模。
你只需要遵循下面的三個步驟。
1.先找到最容易想到變量。
2.通過敘事畫圖,找到更多的變量(寫下來、畫出來、說出來)。
3.通過簡單的四則運算,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

在這里我們已經講了兩個工程學的思維,就是分解和量化。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個工具——OKR。
★OKR(量化-分解工具)
這個工具在現(xiàn)在頭部科技公司用得非常多,它是一種很好的管理工具。
OKR英文叫做 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就是“目標和關鍵結果管理”。
它就是把工程分解結構里面的量化和分解,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個經典案例。
這個工具不僅可以用來管理公司,也可以用來管理我們的生活。

OKR 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其實都可以分解成三個東西(如上圖)。
1.大目標(objective)簡稱為O。
2.關鍵結果(key results)簡稱為KR。
3.行動(action)。

一個大目標通常可以分解成幾個關鍵結果,一個關鍵結果,又可以分解成幾個重要的行動,一層層分解下來。
大家看到這個過程中,從上而下就是不斷地在分解,越分解越具體。
而從左到右,就是不斷地做量化。量化目標是為了讓它變得可跟蹤、可追溯。

下面是兩個OKR的舉例
例一 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KR1每天運動
Action1每周至少跑步3次,每次至少30分鐘
Action2每周至少次室內健身每次至少15分鐘
KR2每天按時睡覺
Action1零點遠離手機
Action2睡前15分鐘放空
KR3新知識輸入
Action1每兩周讀一本書
Action2每天讀深度文章

例二 登珠穆朗瑪峰

來自《績效使能:超越OKR》
假設我們要登珠穆朗瑪峰。這個過程看起來雖然很復雜,但是我們可以運用剛才已經學過的 OKR 思想來分解整個大目標。
第一步,把登珠峰分成四個階段。大目標就是這個O——我們要登珠峰。
第一個關鍵結果是3天內從大本營登上一號營地,
第二個關鍵結果是2天內登上二號營地,
第三個關鍵結果是3天內再登上三號營地,
第四個關鍵結果是1天內再從三號營地開始登頂。

在這個分解過程中,我們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量化。
比如3天內要實現(xiàn)第一步,2天內實現(xiàn)第二步,這就叫量化。分解和量化在這個地方融合在一起。

再繼續(xù)分解,如果要在三天之內從大本營登上一號營地,還要采取兩個行動。
·第一個行動:花 2 個晚上做體能的準備運動。
·第二個行動:花 10個小時從大本營一路往上攀登,登上一號營地。
這就是把它分解成具體行動,而且每一個行動仍然有量化的目標,2個晚上、10個小時,這些就是量化。

量化的價值與局限
任何一個復雜的大項目,實際上都可以用這個方法進行無限分解。
比如減肥計劃、學習目標,或者升職加薪,想應聘某些大公司等等。

坦率的說,如果你真的可以在面對人生任何重大的事情時,都能堅持用這種大目標拆分到小行動,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分解方式去做計劃,那么你真的會比95%以上的人行動力都更強。
這是學會基本工程學思想給大家提供的幫助,但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聽完這節(jié)課人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時,仍然有可能無法做出任何的改變,因為這里面的原因非常多。
【惡性循環(huán)】你正在被困在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里面(屬于系統(tǒng)論那節(jié)課的討論范疇)
【觀念植入】你的腦子里面裝了一些被其他人植入的,但自己從來沒有深入思考過的觀念(比如這屆年輕人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
這類觀念通常是連自己都沒有深入反思過,就已經接受了它的設定。
這涉及到認知心理學里面的認知隱喻模型。在認知心理學那節(jié)課,我們也會講到。

還是那句話,任何一個單一的學科,其實都無法完全解釋我們的全部問題,這就是掌握跨學科知識的價值。

列清單

工程分解結構——知和行
這張圖的最后兩個環(huán)節(jié)是To do 列表和做時間表。我認為這是對于每一個現(xiàn)代人來說規(guī)劃自己的日常生活必備的兩個技能。
這兩個技能實際上對應的就是工程學里面的列清單(check list)思維。

列清單的好處
列清單是一個看起來極其簡單,但是實際上非常有用的東西。
這個世界上很多的高手都是清單控,比如富蘭克林、愛迪生、巴菲特、 Tim cook(庫克:現(xiàn)任蘋果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 等。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筆記使人精確——培根(Francis Bacon)
而列清單就是一個使你變得非常精確的有用的工具,它的好處有很多:
1.呈現(xiàn)優(yōu)先級
有時候,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其實你不知道先做哪個后做哪個,在選擇中會浪費很多時間。
如果把需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來,以輕重緩急排列,就可以一目了然。

2.讓人專注
有時我們焦慮,是因為覺得自己時間不夠,沒辦法完成任務。
這種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拿出來一起想,什么都做不好。
這就是上面說過的激光聚焦原理。如果提前列好清單,提前預計每件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把時間切割成塊狀,就更有可能在做每件事情時更加專注。

3.利于推敲
我們在列清單時會本能去想要列的內容、分類、優(yōu)先級。這些過程中,我們可以對著書面材料進行推敲,而這種推敲價值非常大,
它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找到那些忽略的細節(jié)和邏輯不嚴謹?shù)牡胤健?

4.節(jié)省腦資源
列清單,實際上是一種對大腦資源的外包。
如果大腦還用來記任務列表,其實是一件性價比很低的事情。
因為大腦擅長記住畫面或者有關聯(lián)的線索,而清單通常就是一些關聯(lián)性比較差的東西列在一起。
對這種東西,大腦的記憶能力是很差,通常只能死記硬背,而死記硬背是最消耗腦資源的。
所以,我們用一張紙,或者用一個電子表格,把這些費力不討好的東西外包掉,其實是最有性價比的。
列清單的應用
建筑業(yè)
有一個清單運用的非常多的工程行業(yè),就是建筑業(yè)。
蓋房子要考慮的東西非常多,比如地質條件、土壤成分、結構、強度、材料等很多因素。
你想想這么多的條件,你蓋完房子,這個房子還能不倒,那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要蓋上百層的摩天大樓。

問題這么復雜,為什么這么多年來,不管是中國,還是美歐發(fā)達國家,他們的摩天大樓很少蓋了之后會倒掉,成功率非常高?
這就是因為實際上建筑行業(yè)靠的就是嚴格的清單管理。
他們有非常詳細的、針對不同情況的檢查清單??梢岳斫?,建筑行業(yè)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清單驅動的行業(yè)。

除了建筑行業(yè),還有航空業(yè)、醫(yī)療業(yè)、金融業(yè)等很多行業(yè)都非常流行清單,甚至有些智力密集型的行業(yè),實際上清單也能夠發(fā)揮很大的作用。
投資業(yè)

這是巴菲特檢查清單的第一頁。
巴菲特每投一個投資標的時,都會非常耐心地把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勾一遍,比如
Is business understandable ?這個生意是不是可理解的? Yes or no
Do you know how that how money is made ?這個錢是怎么掙的?Yes or no

這些問題都非常簡單,而且巴菲特已經在這個行業(yè)有五六十年的投資經驗。
按理說,他應該可以把每個問題都倒背如流了,可是為什么他還要如此依賴這些簡單而又原始的自我檢查方法?
我想,這里面還是透露了一些大智慧——
人生中有很多時候,堅持做一些看起來簡單愚笨,但實際上絕對實用的小習慣,如果堅持一輩子,真的可以產生難以想象的復利效應。
我想,在生活中建立各種各樣的清單的習慣,應該屬于這種類型。

列清單的工具
這里我也順便給大家一兩個日常使用中,我用的比較好的清單管理工具。
動態(tài)清單
工具一 飛書文檔的To do待辦看板的文檔模板(如下圖),我覺得是目前我在電腦端上使用的比較友好的工具。
它是網(wǎng)頁端,所以不管是 Windows 還是 MAC 都能用。

工具二 sorted3(蘋果APP)

以上兩個工具最強大的地方就是它們把To do 列表和時間表這兩個東西融到了一塊。
To do 列表是以任務為核心展開的,而時間表是以每天的時間展開的列表,可以理解為它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維度。
所以一個好的工作計劃,它必須能夠同時呈現(xiàn)任務列表和時間列表。

靜態(tài)清單
我們再跳高一層,剛才看到的To do列表,實際上它是個動態(tài)清單——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不斷變化。
但生活中還有一些東西是不需要每天去更改的,比如上面巴菲特的投資清單,這種類型的清單叫做靜態(tài)清單。
比如工作流程、旅行、投資、買房、買車、申請學校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建立靜態(tài)清單。

以旅行為例,因為它是一個很低頻,但是很繁瑣的事情。所以在收拾行李時,經常你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相互沒有關聯(lián)的東西會放在一塊。
此時如果有一個旅行出行清單,就非常有用。這是我自己日常使用的一個旅行出行清單,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當然,每個人有不同的習慣)。

取舍

上面我們講到第三個思維習慣——清單,在列清單時,會遇到另外一個問題——取舍。
取舍,就是列清單之后的排序、優(yōu)先級。

排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程學思想
你的時間有限,你總得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這就好像辯證法經常說到一個東西——我們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還要分清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這個說法它本質就是在甄選和取舍。

不可能三角

取舍,這個詞很有意思。對于大多數(shù)來講,它難的地方肯定不在于取,而在于舍。
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東西——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

什么是不可能三角?
在做任何項目的過程中,你不可能把它同時做得非常的好,又做得非常的快,而且實現(xiàn)得非常的便宜。
通常來說,這三樣東西你只能選兩樣。
比如你選好和快,那么就不可能便宜;你想要很便宜、很快,就不可能非常好。

工程師與藝術家
所以,對于不可能三角的取舍習慣,也能夠很好的看出工程思維的一個特點。
比如通常工程思維比較強的人,會選擇又快又便宜的解決方案,因為這樣的解決方案通常更容易實現(xiàn),也更容易規(guī)?;?。

不可能三角

有藝術家情結的人就完全相反。
我發(fā)現(xiàn)藝術家們通常會更加本能選擇做足夠好的事情,而寧可犧牲掉快,或者要不斷返工,中途加很多的成本。
畢竟藝術的原動力是表達,是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

藝術大多數(shù)都有完美主義的情結,而工程學研究的東西是實現(xiàn),如何做出來。
所以,工程師通常都是反完美主義的,這是工程思維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在這點上,我覺得今天汽車行業(yè)里面特斯拉,它選擇自動駕駛的技術路徑,它的方法就很說明問題。
伊隆·馬斯克,他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工程師,所以在選擇特斯拉做自動駕駛方案時,他選擇了又快又便宜的機器視覺這條路徑,而不是選擇采用激光雷達和車聯(lián)網(wǎng)這條更加昂貴的路徑。
盡管隨著時間推移,激光雷達和車聯(lián)網(wǎng)的安全性顯然更高,但是特斯拉決定在機器視覺上一條路走到黑,這也讓很多傳統(tǒng)汽車行業(yè)的人非常費解。

其實馬斯克就是要把規(guī)模和迭代做到極致。在工程師的眼中,當你把快和便宜做到極致,是有可能產生奇跡的。
你看從這個角度來說,工程師思維就是有點反本能。
為什么工程師思維是反本能的呢?
我們未來可以從人類學和腦科學這兩個學科的一些知識,得到更多的啟發(fā),后面課程再展開。

總結

說了工程學的五種思考方式,它肯定也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
我這里面畫了一個太極圖,陰陽交融是這個世界一個非常本質的特征——任何一個真理,它的對面可能也是一個真理。

比如工程學,我們剛才講到很多詞,比如分解、量化、搬磚,這三個思維習慣的對立面是什么呢?
是融合、混沌、突變,這三點也是世界的真理。

原視頻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ep7335

個人感想:這堂課我吸收的不多。內個關鍵詞分別為:拆分、排序、行動,和一個印象深刻的不可能三角。其實在這之前應該是評估,如果這個工程做成的概率有多大,超過50%就真干;如文中說的火箭例子也只是演講效果罷了。講的似乎是個人只要用工程學就能造出火箭一樣,這是不理智的,也是不理性的。課后補充一節(jié)生物學。多了解一下多巴胺與內啡肽。

【全文完】
看完的女俠/壯士,送今日毒雞湯一碗:經過多年的打拼,雖然沒有什么收獲,但你有債呀!

您還可能感興趣的:

發(fā)表回復

  • 1 Responses to “工程學-學所長林超工程模型心得整理筆記(四)”
    • 劉工

      多巴胺并不產生愉悅感,而是產生欲望。所以文中的用意不太精準。高曉松說的: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當你想它時,你是快樂的;欲望就是當你想它時,你是痛苦的。這個欲望,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答案出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73302/answer/153400858
      2.【一定的量的運動可以同時產生多巴胺和內啡肽】多巴胺是在事情進行時產生的,而內啡肽是在事情結束后產生的。

      回復私信